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期待更多有效的药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是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计划中的重大研究领域。医学部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彦民就是药物研发领域一位默默的耕耘者。
十年如一日勤能补拙
作为我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张彦民近年来围绕“药物作用过程分析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筛选”等课题,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药效物质筛选和模型建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创新性的学术成绩。
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基础差,年龄大,专业偏。”他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工作两年后,于2004年考入我校医学院,成为贺浪冲教授的博士生。刚入校时,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但他并不灰心,而是憋足一股劲,从细胞培养到动物实验,一切从零做起。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从退休老教授到相关老师,从校内到校外,他四处求教。药物分析需要大量的实验,为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他也经常与技术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一次,实验遇到困难,冥思苦想也不着边际。在查阅文献时,他发现昆明医学院一位老师从事这方面研究颇有心得,便立即与其联系,通过反复交流沟通,终于解决了难题。
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至晚10点,基本没有寒暑假,这就是张彦民多年从未间断的作息时间表。有时为指导学生、讨论问题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10年如一日的坚持,仅近5年,他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共10项;以主要骨干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项。出版教材3部。共发表研究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56篇(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29篇),总影响因子150.973,申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六),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被授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教学生带团队担当责任
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张彦民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课题组的学生代秉玲深有感触地说:“五年的时间中,张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张老师敏锐的思维,忘我的工作精神,谦虚的为人,幽默的话语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从实验操作中良好的实验习惯、操作细节、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处理到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从PPT的制作,到SCI论文的撰写、修改、投稿,张彦民对学生指导耐心细致,有时候会让学生把论文修改十几遍。他的学生们说:“张老师每天兢兢业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崇高与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也不敢懈怠。”
张彦民庆幸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团队,反复强调自己的一点成绩都是在前辈、老师培养下取得的,他说自己有责任将好的传统传承下去。现在他是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课题组的负责人,带领的是80后的年轻教师。怎么带好这支年轻的团队?张彦民直言,以身作则就是他的“法宝”。同时,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发挥整体作用,起到1+1>2的效果。在谈到青年教师培养时,他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希望学校在工作环境和平台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促使他们更快成长。
为人类健康潜心科研
走进张彦民所在的研究所,看到展柜中摆放着大家熟知的一些中药材,这也是他们研究的对象和标本。张彦民介绍说,国家在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立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针对肿瘤、心血管病等多种严重危害人民的重大疾病,研制创新药物。他认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是国家科技计划中的重大研究领域,抗肿瘤药物靶向筛选是新药筛选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领域,建立高效的筛选方法和建立有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对从天然药用资源中筛选发现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张彦民致力于药物作用过程分析和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他的研究成果为筛选发现分子靶向性、结合特异性和作用有效性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未来的3-6年中,他将在项目的支持下,搭建良好的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和药物活性筛选平台,组建一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筛选与药效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团队。